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王晓峰,男,1977.4、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地理信息建模与分析、生态遥感、生态屏障优化等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等项目;参加完成了国家人口委重大专项、国土资源部产能核算、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国防科工局高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系统(一期)、中国科学院网络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先导等专项;在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Remote Sensing、农业工程学报、地理研究、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合作出版学术专著5部;近年先后获得陕西省自然科技二等奖两项、陕西省社会哲学二等奖一项。 研究生(博士、硕士)招生方向: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综合地理学)、土地工程 。欢迎报考! 联系方式:wangxf@chd.edu.cn 社会职务中国地理学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生态学会 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理事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LALE-China)理事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 委员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 副主编 陕西省地理学会 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地理空间建模与分析、环境遥感、地理大数据挖掘、生态屏障优化等方面教学与科研。 研究生(博士、硕士)招生方向: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综合地理学)、土地工程 。欢迎报考! 联系方式:wangxf@chd.edu.cn 开授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 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 土地信息技术 科研项目【1】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体系专题任务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2019QZKK0405、第六子课题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优化体系研究、2019-2022.10,参加,正研。 【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2019-2020.12,主持,正研。 【3】国家研发计划“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优化子课题、“两屏三带”生态系统遥感综合监测、2018YFC0507300、2018.6-2020.12、主持、正研。 【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生态资产评估与调控对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过程数据同化及融合”、XDA2002040201、2018.12-2022.12、参加、正研。 【5】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子课题“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关键指标的遥感监测”、KFJ-STS-ZDTP-036、2018.1-2019.6、主持、结题。 【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流域尺度土地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2018JM4016、2018.6-2020.12、主持、结题。 【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重大土地工程生态效应评估 -以延安新城为例、2017JZ009、2018.1-2019.12、第一参加、结题。 【8】国防科工具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高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系统-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研究示范子课题、30-Y30B13-9003-14/16、2014.11-2018.12、主持、结题。 【9】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2014JM5211、2014.1-2017.12、主持、结题。 【10】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安全研究-以陕北府谷县为例、2013G1271098、2013.51-2015.5主持、结题。 【11】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专项: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STSN-09-02、2012.7-2014.7、参加、结题。 【12】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陕北生态脆弱能源富集区的功能区划技术研究、CHD2010JC103、2011.1-2012.12、主持、结题。 【13】国家自然基金专项项目,41040011、生态导向的陕北能源工矿区主体功能区划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2011.1-2011.12、主持、结题。 论文Xiaofeng Wang, Bingyang Chu, Xiaoming Feng, Yuehao Li, Bojie Fu, Shirong Liu, Jiming Jin.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 yield services on the Qingzang Plateau.[J]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 (2021) 31–39. Xiaofeng Wang, Yi Wang, Chaowei Zhou, Lichang Yin, Xiaoming Feng.Urban forestmonitoring based on multiple features at the single tree scale by UAV.[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58 (2021) 126958. Wang, X., Zhang, X., Feng, X., Liu, S., Yin, L., & Chen, Y. (2020).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Karst Area of China Driven by Grain-for-Green Progra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30(1), 101-114. Xiao, F., Gao, G., Shen, Q., Wang, X., Ma, Y., Lü, Y., & Fu, B. (2019).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from 1990 to 2015. Landscape Ecology, 34(4), 755-770. Wang X, Zhou C, Feng X, et al. Testing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High-Resolution Data From GF-1 in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s[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 Remote Sensing, 2018, PP(99):1-12. Xiaofeng, WA NG., Feiyan, X. I. A. O., Xiaoming, F. E. N. G., Bojie, F. U., Zixiang, Z. H. O. U., & Chang, C. H. A. N. (2019). Soil conserv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regional effect: impact of the ‘Grain for Green'Project.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09(3-4), 461-471. Yuan zhang,Xiaoming,Feng,Xiaofeng Wang,Bojie Fu.Characterizing drought in terms of changes in the precipitation–runoff relationship a case study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2018.3.9, 33(3): 1749~1766 . Xiaofeng Wang, Lichang Yin, Feiyan Xiao, MingMing Zhang, Lili Liu,Zhou, Zixiang, Ao, Yong,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the past 15 years: A study using MODIS data and GIS analysis, Geological Journal, 2017.10.17, 0(0): 1~14. https://doi.org/10.1002/gj.2986 Xiaofeng Wang,Feiyan Xiao,Yuan Zhang,Lichang Yin,Lesimuchu,Bin Guo,Yonghua Zhao.Thirty-year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Xi'an: Spatial pattern and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 Geological Journal, 2017.10.10, 0(0): 1~14.https://doi.org/10.1002/gj.2987 Xiaoqing Jia, Bojie Fu, Xiaoming Feng, Guohua Hou,Yu Liu, Xiaofeng Wang. The tradeoff and synergy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Grain-for-Green areas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43,2014, 103–113. Tan, Kelong,Wang Xiaofeng*,Wan Yuqing.Analysis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21(4):519-524. Wang XiaoFeng,Zhao YongHua.The dynamic of Yulin Distract water and soil loss based on the RS and GIS[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MT 2010, 2010. 陈心盟,王晓峰,冯晓明,张欣蓉,罗广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J].地理研究,2021,40(01):18-34. 王晓峰,延雨,李月皓,张兴,符鑫鑫.银川市湿地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干旱区研究, 2021. 38(03): 855-866. 王晓峰,杨丹,冯晓明,程昌武,周潮伟,张欣蓉,奥勇.黄河中游地区生态恢复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06): 205-212 王晓峰,程昌武,尹礼唱,冯晓明,卫新东.新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J/OL].生态学杂志:1-14[2020-02-26].https://doi.org/10.13292/j.1000-4890.202003.028. 王晓峰,马雪,冯晓明,周潮伟,傅伯杰.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9,39(20):7344-7355. 张毅茜,冯晓明,王晓峰,傅伯杰,周潮伟.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评估[J].生态学报,2019,39(20):7367-7381. 尹礼唱,王晓峰,张琨,肖飞艳,程昌武,张欣蓉.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J].地理研究,2019,38(09):2162-2172. 王晓峰,勒斯木初,张明明.“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38(07):2138-2148. 王晓峰,张明明,尹礼唱,黄鹏程,勒斯木初,周潮伟.2000-2015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进程驱动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05):948-957. 王晓峰,张园,冯晓明,冯玉,薛亚永,潘乃青.基于游程理论和Copula 函数的干旱特征分析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0):206-214. 王晓峰,肖飞艳,尹立唱,檀 畅(#)黄河中游不同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12.14, 44(6): 1~7. 王晓峰,张园,冯晓明,刘丽丽,张照营. 基于多元回归的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模拟. 土壤通报,2017,48(4):1-8. 王晓峰,尹礼唱,张园. 关于生态屏障若干问题的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2016,(12):2035-2040. 薛亚永,梁海斌,张园,王晓峰.黄土高原地表温度变化的时空格局[J].地球与环境,2017,45(05):500-507. 薛亚永,王晓峰.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保持效应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05):122-128. 王晓峰,薛亚永,张园. 基于地形梯度的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冰川冻土,2016,(05):1432-1439. 胡秀芳,赵军,查书平,鲁凤,王晓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题漂移与趋势分析[J].生态学报,2015,35(21):6934-6946. 王晓峰, 胡春艳, 卫伟, 于洋. 基于 SPI 的渭北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3): 415-421. 王晓峰,傅伯杰,苏常红,王茸茸,赵永华,李团胜.西安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及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5,35(21): 7139- 7149. 王晓峰,吕一河,傅伯杰.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J]. 自然杂志,2012,34(5):273-276+298. 张东海,任志远,王晓峰,白江涛,刘宪锋,冯雪铭.基于MODIS的陕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29-35. 谭克龙,王晓峰,高会军,程维明.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要素变化的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4):604-610. 徐茜,王晓峰,任志远,李晶.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固碳释氧量的估算[J].测绘科学,2012,37(5):132-134+144. 奥勇,王晓峰,孔金玲.曹妃甸近海表层悬浮泥沙遥感定量监测研究[J]. 测绘科学,2011,36(1):77-80. (CSCD 核心) 赵永华,贾夏,王晓峰.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79-85. 蒙晓,李晶,任志远,王晓峰.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03:140-144+160+2. 傅伯杰,王晓峰,冯晓明.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评估[M]. 科学出版社,65万字,2017.5. 韩玲,王晓峰,等.西安土地利用变化及热岛效应[M]. 科学出版社,23万字,2018.5. 任志远,李晶,周忠学,王晓峰.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发展功能区划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12.1. 奥勇,王晓峰.遥感原理与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8万字,2009.9. 任志远,李晶,王晓峰.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53.9万字,2006.6. 谭克龙,高会君,卢中正,周日平,邱少鹏,王晓峰.中国半干旱生态脆弱带遥感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8万字,2007.3. 科技成果利用遥感手段、给予空间分析方法,围绕“格局-过程-服务”的科学主线,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专项和国防科工局高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 (1)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方面,系统评估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动态演变规律,完善了生态屏障理论,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生态辐射效应;提出了生态屏障建设意见,该建议并被列为十三五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2018年重点专项 “3.2“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优化”资助范围。 (2)基于多源信息、光谱信息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的再土地利用分类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重点探索了植被恢复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监测关键技术、人工植被生产力监测关键技术、土壤侵蚀状况快速监测技术和蒸散发遥感监测技术等研究,并制作了相应的产品;推动了国产GF影像在生态监测和科研中的应用; (3)基于多期遥感影像,动态评估了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到西安市城市土地有上山下河的扩展趋势,该研究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为渭河河道专项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4)基于Copula 函数和SPI指数,建立了干旱生态环境监测有效指标,在渭北旱塬、陕北黄土高原以及黄土高原三个尺度开展了干旱动态监测研究,定量探讨了气候变化对 NPP、植被覆盖度等变化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恢复模式促进了干旱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荣誉奖励2022年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 长安大学先进科研工作者 2021年 长安大学优秀党员; 2019年 长安大学先进科研工作者 2018年 优秀研究生导师; 2017年 长安大学毕业论文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4年 长安大学优秀教师 2013年 长安大学毕业论文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2年 合作编写“遥感原理与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教程”获得长安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2011年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三; 2009年 陕西省第九届社会科学奖(专著)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三; 2009年 长安大学优秀党员; 2007年 中国土地资源学会优秀科技论文奖; 2006年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五。 工作经历2020.1-至今,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教授 2019.12-2020.2.29,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信系,教授 2010.11–2019.1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信系,副教授 2007.7–2010.10,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信系,讲师 2018.9-2019.9 美国 Utah stats university自然资源学院, 访问学者 2012.2–2014.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博士后 2020.01–至今,长安大学,地理学,博士生导师 2012.11–至今,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 2020.01–至今,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5.04–2020.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