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本人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大学及硕士、博士就读于古都西安,方向集中于地理科学、区域经济、城乡规划方向,博士后于南京东南大学,方向为人居环境优化设计,后赴北京数载,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地产咨询、旅游规划等,于奥运后回到西安,回到高校,现主要从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旅游景区规划等。 社会职务从事社会实践(旅游扶贫)以及社会公益项目,如陕西酒店专业大专学生辩论赛,做主评委。 研究领域战略层次:区域发展,国土规划,新老城区(工业区)发展战略及定位 规划层次: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 各种工程咨询及方案设计 开授课程战略类: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类: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区域规划 实践类: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政策、毕业设计 基础类: 专业外语、消费者行为、行为地理学、消费经济学等 科研项目
[1]“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整治规划前期研究”(G731-2000,负责人) §[2]“典型地区国土资源规划试点及分析研究”(G753-2001,主要参加者) §[3]“天津国土规划试点”(2002年,主要参与者) §[4] “现代大都市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与住宅优化设计”(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2002年,负责人) §[5] 小城镇技术政策研究(2003BA §[6] 中国市政公用设施“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规划(建设部十五规划项目) §[7] 天津市市政公用设施“十一•五”及2020年规划 §[8] GIS模型在城乡统筹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应用(西安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F1233-2,2012-2013年) §[9] 唐大明宫遗址数字化复原与虚拟漫游展示研究,(2014-2015年,第二参与者,正进行) 主持地方项目 §[1]主持北京市乡村旅游项目(2009年,已结题) §[2]主持湖北丹江口生态调研项目(2010年,已结题) §[3]敦煌故城规划(2011年,完成) §[4]武威百塔寺保护利用规划(2011年,完成) §[5]咸阳北塬新城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2012年,完成) §[6]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规划(2011-2013年,已完成) 论文§1、城市外缘城乡结合部的讨论.西北大学学报, 1996,5; §2、论我国工业化初期资源有序开发与利用.经济地理, 1998,8; §3、城市自行车出行系统研究,资源环境论文集,1998 ; §4、城市公共交通持续发展构想.人文地理, 1999,6; §5、资源型城镇发展构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0,9; §6、陕西经济后发区人力资源与城镇化发展探讨.经济地理. 2001,6; §7、论全球变化与天-地-人耦合关系.宁夏大学学报, 2001,8; §8、陕西克山病的环境机理研究.西北大学学报, 2001,5; §9、试探绿色生态园区,工业建筑,2002,7; §10、节能设计与住区环境建设,工业建筑,2002,11; §11、人居环境物理效应与人体健康研究,中国资源论坛,2002,12; §12、关于新时期国土规划体系及理论建设思考,经济地理,2003,6; §13、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工业建筑,2003.8; §14、健康型人居环境及健康住宅,城市开发,2003.9; §15、国土规划体制及编制框架思路探讨,人文地理,2003.10; §16、我国居民森林生态旅游行为机理研究,城市林业,2004年; §17、苏州旅游资源行为规划创新思路探讨,城市研究,2005年; §18、高速公路后期非路性经营因素及评价体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19、针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灾害成因及预警机制研究—以金丝峡地质公园7.24特大洪灾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20、国际化背景下城市特色构建与领导决策影响力评价—以敦煌故城招标为例, §21、由秦“直道”引发的中外高速公路探源及区域一体化影响评价,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出版专著 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暨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9.科技成果荣誉奖励工作经历§2009年5月至今,就职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2004年6月至2008年,就职于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曾任西安分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工作。 §2001年7—2003.9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做博士后研究,重点从事“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发展规划与住宅优化设计”研究;期间在中国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做客座研究,主持及参与有关国土规划及整治项目。 1997年9月-2001年7月工作于陕西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从事区域开发及城市研究,并承担核心期刊《人文地理》编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