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

工程机械学院

头像

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

邮件: mingye@chd.edu.cn

电话: 02982334487

出生年月: 1978-05-02

办公地点: 工程机械学院二楼209

个人资料

  • 学院: 工程机械学院
  • 性别:
  • 出生年月: 1978-05-02
  • 职称:
  • 学位: 博士
  • 学历: 博士研究生
  • 毕业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
  • 联系电话: 02982334487
  • 电子邮箱: mingye@chd.edu.cn
  • 通讯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校本部312信箱
  • 邮编: 710064
  • 传真: 02982334869
  • 办公地址: 工程机械学院二楼209
  • 教育经历:

    1996.9-2000.7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

    2001.9-2004.3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2004.4-2008.6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2009.3-2011.7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

    2012.9-2013.8 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 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叶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市,教授。1996-2003年于长安大学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和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进行混凝土泵车功率匹配节能技术科学研究。2012-2013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校区访学,进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现任职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副院长。IEEESAE会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SCI检索7篇,EI检索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交通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1)工程机械动力匹配节能技术;2)混合动力工程车辆;3CFD流固共轭传热研究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Min_Ye10


社会职务

担任JCR一区期刊Applied Energy, 二区期刊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I刊源JEET,AME,OE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2011-2012年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2015年被评为Elsevier 杂志Applied Energy杰出审稿人。连续多年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学科通信评议专家。广东省科技厅、西安市科技局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

1)工程机械动力匹配节能技术;

2)混合动力工程车辆;

3CFD流固共轭传热研究。


欢迎对机电液一体化、混合动力和流体力学等方向感兴趣的同学们报考,参加过学科竞赛或通过CET6者优先。

       招生人数:博士 1人/年, 硕士 3人/年


开授课程

为本科生讲授《微型计算机控制原理与应用》、《计算机通讯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测试与传感器技术》、《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液压系统分析与故障诊断》及《液压系统检测》,总计七门课程。

承担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实践》指导工作。

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组。

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车辆电液控制理论及应用》,为博士研究生讲授《高等液压流体力学》。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动汽车机械摩擦与电气再生制动响应一致性匹配机理研究(51105043,主持)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八批面上二等资助(20100481311,主持)

[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并联式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能源优化研究(2009JQ7014,主持)

[4]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高速公路路面建设信息化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主持)

[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负载智能识别与机电液融合控制的混凝土机械动态匹配节能技术研究(CHD2011ZD016,主持)

[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复合能源研究(CHD2009JC174,主持)

[7]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蜀河项目部,节能环保型混凝土预冷系统优化设计(220000110098,主持)

[8]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企业项目,基于稳定性的旋挖钻机回转机构优化设计(主持)

[9]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企业项目,旋挖钻机总体稳定性计算(主持)

[10] 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大跨径桥梁桥面铺装层粘结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2013319812160,主持)

[11]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西藏高海拔低温条件下路基路面养护技术研究(2009318000027,参与)

[12] 西藏交通厅科技项目,青藏公告路改建完善工程路基路面稳定保障技术研究(藏交建科合字[2007]1号,参与)

[1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负载智能识别与机电液融合控制的工程机械动力节能技术研究(20110205110002,参与)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变深环境对大深度油压源动态特性的作用机制及迁移规律研究(参与)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光谱分析法的沥青路面红外连续加热过程传热机理研究(参与)


论文

[1]Min Ye, Shengjie Jiao and Binggang Cao. Energy Recovery for the Main and Auxiliary Sources of Electric Vehicles, Energies 2010, 3(10), 1673-1690. (SCI, EI)

[2]Ye Min, Bai Zhifeng, Cao Binggang. Robust Control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8, 2(12): 1105–1114. (SCI, EI)

[3]Ye Min, Bai Zhifeng, Cao Binggang. Energy Recovery for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08, 222(10): 1827-1839.SCI, EI

[4]Ye Min, Jiao Shengjie, Yi Xiaogang. Direct Torque Control for Four Phase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CMCE 2010.EI, ISTP

[5]Ye Min, Jiao ShengjieYi Xiaogang. Fuzzy Adaptive Control for Four Wheels Steering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SDEA2010EI, ISTP

[6]Min Ye, Zhifeng Bai and Binggang Cao. Robust Sliding Model Control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Electric Vehicle. CES/IEEE IPEMC2006. EI, ISTP

[7]Ye Min, Bai Zhifeng and Cao Binggang. Robust H2/H∞ control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IEEE ICCA2007. EI, ISTP

[8]Min Ye, Zhifeng Bai and Binggang Cao. Robust Hybrid Control for Energy Recovery for Main and Auxiliary Sources of Electric Vehicle. IEEE ICIEA2007. EI, ISTP

[9] Ye Min, Huangfu, Yanfang. Power Electronic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Energy Recovery Controller of A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Hybrid Vehicles,2014,6(4):315-334.(EI)

[10] Ye Min, Wang Quan, Jiao Shengjie. Robust H-2/H-infinity Control for the Electro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of a Four-Wheel Vehicle.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4.(EI)

[11] Ye Min, Lin Tao.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A Motor Grader by Shifting the Engine Power Curve Based on Fuzzy Adaptive Control.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7(4). (SCI)

[12] Ye Min, Huangfu, Yanfang, Xuesong Mao. Freeze Depth Predicting of Permafrost Subgrade Based on Moisture and Therma Coupling Model. The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19(6):1707-1715.(SCI)

[13]叶敏,安强,程博,曹秉刚. 电动汽车主辅电源能量回馈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7235434-5437.EI

[14]叶敏,曹秉刚,司癸卯. 焦生杰. 车辆四轮转向控制平台研究.中国机械工程. 2007131625-1628+1632. EI

[15]叶敏,郭振宇,程博. 曹秉刚. 基于参数摄动的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鲁棒混合控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70164-68.EI

[16]叶敏,曹秉刚. IGBT缓冲吸收电路研究. 微电机. 201043(7)40-43.

[17]叶敏,曹秉刚. 开关磁阻电机自适应鲁棒控制. 微电机. 201043(6)48-53.

[18]叶敏,孔德刚,曹秉刚.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61428-1431.

[19]叶敏,曹秉刚. 微特电机四相开关磁阻电动机. 直接转矩控制. 201038(5)45-48.

[20]叶敏,曹秉刚. 电动汽车双向功率变换器研究.电力电子技术. 2010317-19.

[21]司癸卯,叶敏,焦生杰. 四轮转向试验平台的运动学分析.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8(6)96-99.EI

[22] 张军,叶敏. ProteusEmu8086在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132):43-46.

[23] 叶敏,安强,曹秉刚. 电动汽车动力匹配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1,3010):1654-1659.

[24] 叶敏,皇甫艳芳. 电力汽车功率变换器冷却优化仿真研究. 计算机仿真. 2015329):189-193.

[25] 叶敏,易小刚,蒲东亮. 混凝土泵车燃油经济性试验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4,3311):1719-1724.

[26] 叶敏,易小刚,蒲东亮.混凝土泵车压差感应换向双参数控制技术.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5,133):217-223.

[27] 叶敏,叶志强,焦生杰. 混凝土骨料预冷系统能源优化仿真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14,2611):2624-2629.

[28] 叶敏,王铁权.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寒路基纵向裂缝危险度综合评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5,344):68-72.

[29] 叶敏,易小刚,蒲东亮.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凝土泵车全局功率匹配. 吉林大学学报. 2015453):820-828.EI

[30] 叶敏,易小刚,蒲东亮.液压泵效率与排量特性试验研究.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3,112):157-161.


[1] 叶敏,郭金刚.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及其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科技成果

电动汽车机械摩擦与电气再生制动响应一致性匹配机理研究

电动汽车制动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制动轮跑偏和侧滑等不稳定工况,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出现减速度波动而降低车辆的平顺性。对电动汽车而言,由于再生制动的引入,其制动系统是由液压制动系产生的机械摩擦力和电气再生制动系产生的电气制动力耦合而成,根据制动需要与各制动系制动能力的不同会出现纯电气制动、机械电气复合制动、纯机械摩擦制动等各种制动模式,通过对再生制动系与液压制动系的集成控制可同时保证电动汽车制动稳定性、驾驶平顺性和能量回收效率,开发出了高性能实用化的电动汽车制动系统。本成果所建的装有再生制动系统的整车模型主要包括五个重要子模型:制动踏板模型、扭矩控制器模型、带ABS功能的液压制动系统模型、电机再生制动系统模型和整车传动系模型。制动踏板模拟器根据踏板位移及速度信号解析出驾驶员的制动意图,最终确定此次制动的模式。模型按照扭矩控制器里的分配策略,计算出电机再生制动力矩和液压前后轮制动力矩,并将电机再生制动力矩信号直接输入给电机控制器,而液压前后轮制动力矩信号要先输入给减压阀信号换算单元,经过此单元换算出前后轮液压制动油路中减压阀的控制信号。从减压阀出来的液压油先进入ABS液压模型进行压力控制,最终进入轮缸将液压力转换成摩擦力。同时模型中还有许多传感器,对各信号进行反馈控制。


荣誉奖励

[1] 机电液一体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长安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

[2] 基于项目导向的工程机械专业方向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

工作经历

2008.6-2010.11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讲师

2010.11-2015.11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副教授

2015.11-至今长安大学教授

2011.3-2015.6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 系副主任

2015.6-至今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