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
朱玮,女,博士,副教授,硕导,国际博导,IEEE member。于2002年11月获得中国教育部与新加坡教育部颁发的奖学金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修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微电子专业,并获得校博士奖学金继续学术深造,于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博士学位。在智能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无人机、新能源方向)、薄膜电学特性以及薄膜存储器应用、新能源利用与控制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内具有影响力的SCI论文11篇,一区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3项,撰写智能电子器件专著1部。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现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中高基金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集成电路与微系统设计”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新加坡教育部基金1项,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1项,参与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航空计算机研究所、陕西省计量研究院、陕汽集团、西北铁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义胜则航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课题组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6名,国际博士生2-3名。招生专业: (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学术型硕士),电子信息(085400,专业型硕士)。研究应用领域:智能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无人机、新能源方向)、电动汽车动力管理与控制。 (2)交通运输(086100,专业型硕士),研究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智能交通、车载大容量锂电池热管理。
欢迎优秀学子报考,请邮件联系(wzhu@chd.edu.cn),并附个人简历【内含个人信息,个人照片,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排名,发表文章,参与项目或竞赛情况等信息】和本科成绩单。联系邮箱:wzhu@chd.edu.cn QQ:123355437
截止2023年,正在指导(或联合指导)10位国内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和2位巴基斯坦国际博士研究生。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项,一等奖学金3项。所指导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良好,薪资可观,就业方向包括:芯片行业、电子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大央企等。近年就业单位包括:斯达半导(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芯片企业)、比亚迪、华为集团、中航一集团等。 社会职务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2.陕西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3.陕西义胜则航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特邀专家 4.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审稿人 5.SCI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and application》审稿人 6.SCI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审稿人 7.SCI期刊《物理学报》审稿人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包括:智能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薄膜电学特性以及薄膜存储器应用、新能源利用与控制,智能传感器等。 在智能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薄膜电学特性以及薄膜存储器应用、新能源利用与控制中有着长期的研究和积累,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内具有影响力的SCI论文11篇,一区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3项,撰写智能电子器件专著1部。 开授课程本科生课程: 《微电子学概论》 《半导体光伏技术》 《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研究生课程: 《网络化控制系统》 科研项目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用于压力感应的忆阻器多值存储及其机理研究,主持。 [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可模拟人类神经突触功能的HfO2薄膜忆阻特性与机理研究,主持。 [3]西安创珑机械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感存算一体压力传感器设计,主持 [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铝基薄膜的忆阻特性与机理研究 ,主持。 [5]“集成电路与微系统设计”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重点项目,XX传感器信号故障检测及补偿技术,在研,核心成员。 [6]西北铁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轨道车自动称重技术,主持。 [7]西北铁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轨道车自动驾驶技术,核心成员。 [8]新加坡教育部基金 MOE RG43/12 2014.1-2015.12 新币10万,主要完成人。 [9]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 NRF-G-CRP2007.1-2012.12 新币70万,主要完成人。 [10]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剧烈碰撞影响下车载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过热失控机制与抑制研究,在研,主要参与。 [11]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车载大容量锂电池碰撞热失控机制与主动碰撞安全策略研究,在研,主要参与。 [12]“集成电路与微系统设计”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重点项目,XX传感器信号故障检测及补偿技术,在研,主要参与。 [1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基于AG-SQP融合算法的航空发动机燃油消耗最优控制研究,结题,主要完成人。 [1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基于飞推一体化的航空发动机燃油消耗最优控制研究,结题,主要完成人。 ......... 论文主要科技论文(节选): 1.2024年 [1]A Data-driven Thermal Runaway Warning Method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nder Mechanical Abuse[J],l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中科院1区TOP期刊), published online, 09 October 2024. 2.2023年 [1]忆阻器三值逻辑电路设计中信号衰减问题的优化[J],兰州大学学报(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T2,长安大学B类期刊),2023年9月录用。 [2]基于改进VMD和注意力机制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T2), 2023,42(02):55-63. [3]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of Turbofan Engines Using CNN-LSTM-SAM Approach[J], IEEE Sensors Journal(IF=4.3,中科院TOP期刊), 2023,23(9):10241-10251. [4]A Data-driven Thermal Runaway Warning Method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nder Mechanical Abuse[J],Energy(IF=9.0,中科院1区,中科院top期刊),submitted. 3.2022年 [1]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via Improved Mode Decomposition and Self- Attention Mechanism Based Deep Learning Approach[J], IEEE Sensors Journal(IF=4.3,中科院TOP期刊), 2022, 22(4): 14356 - 14365. [2]基于融合神经网络的发动机排气温度裕度预测[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T2),2022,39(06):90-97. [3] 基于融合神经网络的短期交通流预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T2),2022,41(03):60-67. [4]一种基于双忆阻的SOFM神经网络系统设计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22,39(05) 4.2021年 [1]刘兰,朱玮等.氧空位含量对铝基薄膜忆阻器的影响及稳定性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21,40(07). [2]朱玮,刘兰等.双层结构突触仿生忆阻器的时空信息传递及稳定性[J],物理学报,2021,70(17)(长安大学A类期刊,SCI检索) [3]朱玮,郭恬恬等.铝基薄膜忆阻器作为感觉神经系统的习惯化特性[J],物理学报,2021,70(06)(长安大学A类期刊,SCI检索) 5.其他代表性重要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1]W.Zhu, J. Li, L. Zhang, and X. C. Hu, “A reversible bipolar WORM device based on AlOxNy thin film with Al nano phase embedde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vol.129, p.134-137, Mar. 2017. (IF= 1.7, SCI检索) [2]W.Zhu, T. P. Chen, M. Yang, Y. Liu, and S. Fung, “Al Content-Dependent Resistive Switching in Al-Rich AlOxNy Thin film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vol. 6, no. 9, p.835, May. 2014. (IF= 1.431, SCI检索) [3]W. Zhu, T. P. Chen, Y. Liu, and S. Fung, “Conduction mechanisms at low- and high-resistance states in aluminum/partially anodized aluminum oxide/aluminum thin film structur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112, p. 063706-5, Sep. 2012. (IF=2.183, SCI检索) [4]W. Zhu, T. P. Chen, M. Yang, Y. Liu, and S. Fung, “Resistive Switching Behaviour of Partially Anodized Aluminum Thin Fil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59, no. 9, p. 2363-2367, Sep. 2012.(IF=3.1, 中科院2区, SCI检索) [5]W. Zhu, T. P. Chen, M. Yang, Y. Liu, and S. Fung, “Two-terminal write-once-read-many-times memory device based on charging-controlled current modulation in Al/Al-rich Al2O3/p-Si diode,”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58, no. 4, p. 960, Apr. 2011. (IF=3.1, 中科院2区, SCI检索) [6]W. Zhu, T. P. Chen, M. Yang, Y. Liu, and S. Fung,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resistive switching in aluminum/anodized aluminum film structure”,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vol. 3, no. 2, p.222, Apr. 2011. (IF=1.431, SCI检索) [7]W.Zhu, T.P. Chen, Y. Liu, M. Yang , S. Zhang, W.L. Zhang and S. Fung, “Charging-Induced Changes in Reverse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Al/Al-Rich Al2O3/p-Si Diod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56, no. 9, September 2009.(IF=3.1, 中科院2区, SCI检索) [8]W. Zhu, T. P. Chen, Z. Liu, M. Yang, Y. Liu, and S. Fung, “Resistive switching in aluminum/anodized aluminum film structure without forming process,” J. Appl. Phys., vol. 106, no. 9, p. 093706, Nov. 10, 2009. (IF=3.2, SCI检索) [9]M. Yang, T. P. Chen, W. Zhu, J. I. Wong, and S. Zhang, “Comparison of charge storage behaviors of electrons andholes in a continuous Ge nanocrystal layer”,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vol. 2. pp. 7, 2010. (IF=1.431,SCI检索) [10]R. Ang,; T.P. Chen,; Z. Liu,; J.I Wong,.; M.D Yi,.; M. Yang,; Z.H. Cen,; S Zhu,.; W. Zhu.; E.S.M. Goh, “Charging effect and capacitance modulation of Ni-rich NiO thin film”, Appl. Phys. Lett., vol. 95, no. 1, p. 012104, Jul. 2009. (IF=4, 中科院2区, 中科院顶刊,SCI检索) [11]Y. Liu, T. P. Chen, W. Zhu, M. Yang, Z. H. Cen, J. I. Wong, Y. B. Li, S. Zhang, X. B. Chen, and S. Fung, “Charging effect of Al2O3 thin films containing Al nanocrystals,” Appl. Phys. Lett., vol. 93, no. 14, p. 142 106, Oct. 2008.(IF= 4,中科院2区,中科院顶刊,SCI检索) 科技成果一、代表性发明专利 1.一种脉冲宽度调制电流模式开关电源二次斜波补偿电路,发明专利已授权 2.一种航空发动机快速电磁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发明专利已授权,已转化 3.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方法,发明专利已授权 4.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模糊滞环电流控制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已授权 5.一种硅基集成曝光量测量器件,发明专利已授权,已转化 6.高功率高效率LED照明系统研究,科技成果 7.一种基于反向串联忆阻器的曝光量传感器,发明专利已授权,已转化 8.一种硅基集成曝光量测量器件,发明专利已授权,已转化 9.一种无需软击穿过程的阻变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已公开 10.一种具有自学功能的铝基薄膜忆阻器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已公开 11.一种航空发动机尾喷管喉部面积控制系统,发明专利已授权 12.一种挖掘航空发动机的加速潜能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发明专利已授权 13.一种反向串联曝光量传感器,发明专利已授权 14.一种硅基集成曝光量测量器,发明专利已授权 ....... 二、最新成果展示 1.新型电子器件:忆阻器神经突触功能模拟 2.含有忆阻层的NMOS-M器件结构模拟 3.新型解码器及多路复用器设计: 4.脉冲神经网络轴承故障检测: 荣誉奖励1.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二等奖,第一指导教师,2021年 2.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计划书赛,省级三等奖,第二指导教师,2021年 3.所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021年 4..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二等奖,第一指导教师,2022年 工作经历2013-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 2015年-2021年,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硕导。 2021年-今,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国际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