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翟越,长安大学结构工程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工程风险与保险学会理事,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委员,指挥与控制学会安全防控与应急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院长联合会委员,中国健康安全协会委员,噪声与振动专委会委员,陕西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陕西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岩石动力学、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监测监控、地下空间安全、防灾减灾等。先后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陕西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主编和副主编专著教材5部,起草行业规范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十余项已经实现成果转化。 社会职务
研究领域岩石力学、地下空间安全、智能化建筑安全工程、安全监测监控 开授课程主讲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程》、《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地下空间施工安全》、《结构设计原理》、《特种设备安全》等。 科研项目一、主持科研项目 1. 高低温、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类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Q5003),2009.9-2016.12,8万. 2. 高温后花岗岩在高应变率冲击荷载下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2011JC036),2011.4-2013.4,5万。 3. 延安市宝塔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延安市国土局项目,2009.6-2009.9,12万. 4. 庆阳市状元城建设规划咨询,政府项目,2010.6-2011.6,19.7万. 5. 庆阳北地路实验学校规划咨询,政府项目,2011.3-2011.7,16.2万。 6. 庆阳第四中学规划咨询,西峰区政府,2011.1-2011.2,16.35万元。 7.岩石类材料在高温后复杂应力作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1-2016.12. 76万(41272286)。 8. 岩石类材料冻融循环后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17.1.1-2018.12.30,15万;(310826172004) 9. 冻融循环对岩石类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1-2020.12. 70万,(41772277) 二、参与科研项目 1. 地裂缝活动环境下的地层-地铁隧道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07721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1-2010.12. 2. 滑坡灾害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总体设计(编号121201081401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8.1-2008.12. 3.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破坏机理及抗震对策(20040710001),教育部博士专项基金,2005.1 -2007. 12. 4. 高层建筑在爆炸冲击荷载下的响应(2005E20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1 - 2007.12. 5.集料特性研究,西安市交通局项目,2004.9-2005.9. 6、地铁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层—地裂缝—隧道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1722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1-2015.12. 论文发表的主要论文 [1] 翟越,马国伟,赵均海,胡昌明.花岗岩在单轴冲击压缩荷载下的动态断裂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3):385-390.(EI收录:071910593924) [2]翟越,马国伟,赵均海,胡昌明.花岗岩和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下的动态性能比较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4):762-768.(EI收录:072110614033) [3] 翟越,赵均海,计琳,魏雪英.钢管混凝土轴向受压短柱承载力的统一解[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6(3):55-58.(EI收录:06269966752) [4] ZHAO Jun-hai, ZHAI Yue, JI Lin, WEI Xue-ying. Unified Solutions to the Limit Load of Thick-walled Vessels[J].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2007 Volume 129, Issue 4, pp. 670-675. (SCI收录:229RZ;EI收录:074810950225). [5] Xueying Wei, Yue Zhai, Lin Ji, Junhai Zhao. The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penetration depth for ceramic targets under high-velocity impact.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2003, 2783-2786. (EI, ISTP收录) [6] 翟越,赵均海,李寻昌,任建成. 岩石类材料损伤粘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2):3820-3824.(EI收录:20114914584914) [7] Yue Zhai, Zichen Deng, Nan Li, Rui Xu. Study on Compressive Mechanical Capabilities of Concret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 and Thermo-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4, 68, 777-782.(SCI:000341548500089) 6[23] 翟越,邓子辰,艾晓芹.冷却方式和高温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影响[J].工业建筑,2015,45(7):113-117.(CSCD) [8] 翟越,艾晓芹,邓子辰,何薇.受火温度和冷却方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2014,41(11):74-80.(EI:20144900301103) [9] Yue Zhai, Nan Li, Si-wei Wang, Yu-taoZhang. Space Wave Equation Considering Damage-induced Weakening and Strain Rate Dependency of Rock, Tehnički vjesnik 22, 4(2015), 709-715. (SCI:000359365100029) [10]翟越、刘浪、于澍.堤防管涌发生可能性识别的网格搜索-支持向量机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2015,46(4),1497-1503。(EI:20153001051062) [11] 翟越,林永亮,范文,俞茂宏. 土压力滑楔理论的统一解[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1):24-28. [12] 翟越,魏雪英,计琳,赵均海. 薄壁圆筒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下的统一解[J].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学报),2004,21(3):1-4. [13] 翟越,赵均海. 基于自适应混合遗传算法的岩石类材料动态参数反演分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30(3): 286-291. [14] Zhai Yue, Zhao Jun-hai, Dynamic failure analysis on granite under uniaxial impact compressive load,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2008,Volume 2, Number 3, pp. 253-260. [15] 翟越,赵均海,门玉明.花岗岩和混凝土动态拉伸性能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41(3):334-339.(CSCD) [16] 翟越,李楠,艾晓芹,何薇.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施工技术,2015,44(12):81-83. [17] 翟越、门玉明、李凯玲、李寻昌
.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陕西教育,2015,1:50-51. [18] 翟越,赵均海,艾晓芹,邓子辰。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巴西圆盘劈裂强度分析[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32(3):46-51. [19]翟越,李楠,赵均海等.SHPB试验中应力波在损伤非线弹性材料中的传播[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3):359-363.(CSCD) [20] 翟越,庄异凡,董婧. 宿舍楼火灾烟气流动及温度分布规律研究[J]. 建筑科学,2015,31(7):12-16. [21] Liu Lang, KI-IL Song*, Yue Zhai, De-zheng Lao and Hang-Lo Le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Viscoelastic -Plastic Rock-Like Materials[J]. Materials, 2016,9.377.(SCI). 1、副主编,《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6万字; 2、第1主编,《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18万字; 3、《工程结构振动测试技术规程》,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6.16,省级行业规程(DBJ61/T100 2015) 4、主编,《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5万字; 5、副主编,《施工组织》,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5万字; 科技成果荣誉奖励1、花岗岩和混凝土在冲击和在下的动态性能比较研究,2009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2、钢管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证书号 3、2009年指导挑战杯,“地裂缝三向变形测量仪”,获得陕西省三等奖;(排名第一) 4、2011年指导挑战杯,裂缝三向激光测量仪,获得国家三等奖;(排名第一) 5、2013年3月,“安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陕西省人民政府; 6、2010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岩石类材料的动态性能研究》,2010.10,陕西省学位委员会。 7、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生产智能装备与管理系统,陕西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主持人,2017.7,陕西省科协、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 工作经历1999年至今在长安大学安全工程工作,任系主任,教授; 2004年10月至2005年11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2011年至2016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