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朱兴华,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水务工程学士学位;2008-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得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12月进入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地质工程系开展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以泥石流、滑坡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工程防治相关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ISTP收录4篇。 欢迎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或者水文学背景的同学报考! 社会职务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专家;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以泥石流、滑坡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工程防治相关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 泥石流侵蚀演进机制研究; ② 堰塞湖溃坝模式及过程分析; ③ 黄土灾害链的链生机制与风险防控。 开授课程(1)水力学 40课时 本科生; (2)水文地质学 48课时 本科生; (3)工程地质学 40课时 本科生; (4)土力学 36课时 本科生; (5)工程地质原理 54课时 本科生; (6)专门工程地质学 50课时 本科生; (7)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30课时 本科生; (8)地质地貌学 40课时 本科生; (9)建筑材料 40课时 本科生; (10)地质学基础(双语) 50课时 本科生; 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7249,矿渣型泥石流的侵蚀演进机制及汇流过程研究,2019/01-2022/12, 61万,在研,主持。 (2)中央高校基金高新技术研究培育项目,300102269211,地质结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控制理论研究,2019/01-2020/12, 15万,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2255,沟谷型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应研究,2015/01-2017/12, 24万,结题,主持。 (4)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5M572512,沟谷型泥石流的堵溃机制及规模放大效应研究,2016/01-2017/12,5万,结题,主持。 (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607070581012,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诱发机制研究,2017/01-2018/12,5万,结题,主持。 (6)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辖区土壤含水率自动化监测系统(四期),2019/12-2020/12,15万,在研,主持。 (7)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辖区土壤含水率自动化监测系统(三期),2018/12-2019/12,25万,结题,主持。 (8)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辖区土壤含水率自动化监测系统(二期),2017/12-2018/12,20万,结题,主持。 (9)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辖区土壤含水率自动化监测系统(一期),2016/12-2017/12,19万,结题,主持。 (10)中央高校基金基础研究项目,310826161025,基于SCS水文模型的矿渣型泥石流汇流过程研究,2016/01-2017/12,5万,结题,主持。 论文(1)Zhu Xinghua, Peng Jianbing(#), Jiang Cheng et al. (2019)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ailure Modes and Process of Landslide Dams Due to Upstream Flow [J]. Water, 2019, 11, 1115; doi:10.3390/w11061115. (2)ZHU Xinghua, Peng Jianbing#, Jiang Cheng, et al. (2018)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ndslide dams triggered by incision of mine waste accumulation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6(1). https://doi.org/10.1007/s11629-018-4989-z. (3)ZHU Xinghua, Cui Yifei, Peng Jianbing#, et al. (2018) Erosion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mine waste along gullie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6(2). 10.1007/s11629-018-4981-7. (4)Zhu Xinghua#, Cui Peng, Zhou Gongdan, Chen Huayong and Tang Jinbo,.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failure and sediment delivery of landslide dams in Debris Flow Channel.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2012,99, 905-913. DOI: 10.1007/978-3-642-32238-9_99. (5)ZHU Xinghua#, CUI Peng & ZHANG Jinshan. Effects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 Morphology at Jiangjia Rav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Ital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2011, 165-172. DOI: 10.4408/IJEGE.2011-03.B-034. (6)朱兴华#,庄建琦,李亚哲,张利勇。矿渣型泥石流源区土体的入渗特性[J].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5),96-99。 (7)朱兴华#,庄建琦,刘铁铭,同霄,马鹏辉。西安市户县教场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2016,25(6),27-33。 (8)朱兴华#,彭建兵,同霄,马鹏辉。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1),107-122。 (9)朱兴华#,庄建琦,李亚哲,张利勇。弃渣型泥石流输沙速率模型试验研究[J],2017,34(9):41-46。 (10)朱兴华#,崔鹏,陈华勇,唐金波,邹强. 串珠状堰塞湖级联溃决对汶川地震灾区河流演化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44(4):64-69. (11)朱兴华#,崔鹏,周公旦,陈华勇,唐金波. 稀性泥石流冲刷规律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2, 43, 33-39. (12)朱兴华#,崔鹏,葛永刚,邹强,向灵芝. 汶川地震对震区河流演化的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29(1):1-6. (13)朱兴华#,崔鹏,唐金波,邹强. 粘性泥石流流速计算方法[J]. 泥沙研究,2013,4(2),85-91. 科技成果荣誉奖励工作经历2013.12—至今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地质工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