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刘世杰,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力学与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关注脆性岩石渐进性破坏过程及机理,揭示了矿物尺度微观结构对渐进性破坏过程的控制作用。入选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企业委托科技项目多项,作为骨干参与《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3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国家专项项目、《卸荷带石窟寺岩体耦合松动机制与失稳机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在工程地质领域TOP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岩土工程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文化遗产领域TOP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灾害领域Nature合作期刊《npj Natursal Hazards》,构造地质领域《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研究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专委会秘书、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Engineering Geolog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社会职务学术任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专委会秘书;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Engineering Geology》审稿人;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审稿人;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审稿人; 《地球科学》审稿人。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异质性岩体变形破坏机制与防治技术 具体研究内容: (1)岩石渐进性破裂的异质性控制机理研究:在C. Derek Martin 院士提出的晶粒岩石渐进性破坏过程及强度衰减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矿物几何、类型、排列的晶粒岩石异质性评价标准,厘清了异质性对岩石强度及变形性质的控制机理。 (2)岩石的拉张破坏与拉张强度评估研究:在兰恒星教授提出的通用岩石抗拉强度准则的基础上,查明了影响岩石拉张强度的各类因素及其贡献度,提出了基于矿物断裂韧度的晶粒岩石抗拉强度预测模型,建立了矿物特性与宏观强度间的定量关系。 (3)多尺度裂纹起裂、扩展过程及机制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等构造复杂区,开展了“区域(断裂体系)-宏观(结构面)-细观(岩样裂纹)-微观(矿物损伤)”的多尺度裂纹起裂、扩展规律研究,揭示了不同尺度破裂行为间的内在联系。 (4)多孔岩石时效损伤劣化机制研究:在川渝、陇东等石窟密集区,开展了多孔石窟砂岩时效损伤劣化机制研究,发现了微结构控制下的石窟砂岩差异破坏模式,提出了多孔石窟砂岩时效损伤劣化的三阶段与损伤劣化模型。 开授课程专业课:《高等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勘察》《环境岩土工程》《土木工程概论》《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公选课:《中国地质奇观》 科研项目主持: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拉应力下脆性岩石的渐进破坏机制与长期强度判据研究”,2025.1-2027.12(在研) [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黄河流域地球系统科学模型构建”,2024.6-2026.7(在研) 参与: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2021.1-2024.12(在研)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川藏铁路重大灾害识别与预测”,,2020.1-2023.12(结题)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黄土高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与防控”,2018.1-2022.12(结题)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复杂结构黄土边坡工程地质自适应原位协同探测系统”,2020.1-2024.12(在研) [5] 科技部国家专项项目子专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任务九”,2019.1-2024.12(在研) [6]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卸荷带石窟寺岩体耦合松动机制与失稳机理”,2020.1-2022.12(结题) [7] 中国工程院科技发展战略项目,“琼东南盆地海底地质灾害风险应对战略咨询研究”,2022.1-2022.12(结题) [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2019.1-2023.12(结题) [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专题,“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2018.1-2022.12(结题) 论文科技成果荣誉奖励[1]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2024-6-01,陕西省教育厅,2/11. [2] 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4-6-10,长安大学,1/1. [3] 工程地质学报优秀论文,2022-1-1,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9/9. 工作经历2023年9月-今 长安大学 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