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黄强兵,男,汉族,湖南安化人,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土木系访问学者,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现任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安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会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力学》、《中国公路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及《振动与冲击》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项目子课题1项及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等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及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近10项,承担并完成西安地铁、大西(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等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50余篇,其中1篇入选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编写专著及教材3部、主持和参编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5部。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R3)、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R3,R10)、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4)和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1项(R9)。 现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社会职务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 会员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陕西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工程地质学报》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 国家一级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研究领域1)黄土力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2)城市工程地质与地下空间工程 3)交通岩土工程 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领域招收研究生;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5名、博士研究生1-2名。 欢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地质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同学报考! 开授课程一、本科生课程 《岩体力学》 《环境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专业概论》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地质工程案例分析》
二、研究生课程 《高等岩石力学》(硕士生)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硕士生) 《地球系统科学》(博士生) 《工程地质进展》(博士生) 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灾害链演化(42041006)”,294万,2021-2024。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大工程黄土边坡灾变防控技术研究(211026180100)”,90万,2018-2022。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发治沟造地工程地质与土壤湿陷稳定技术与标准(2017YFD0800501)”,289万,2017-2020。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速铁路跨地裂缝带路基动力响应机制及长期沉降研究(41772274)”,64万,2018-2021。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土地区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影响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41372328)”,85万,2013-2017。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机理研究(41072222)”,49万,2010-2013。 42041006 [7]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地裂缝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214026160159)”,27万,2015-2017。 [8]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地裂缝地面沉降工程致灾机理与防治对策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1212011220187)”,540万,2012-2014。 [9]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项目“西安轨道交通建设中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2011KTZB03-02-05),200万,2012-2014。 二、主持横向课题 [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影响规律及盾构法穿越适应性评价研究(220226190589)”,2018-2020. [2]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暗挖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220226180066)”,2018-2020。 [3]西安高新区市政配套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高新区有轨电车试验线跨越地裂缝带防治专题研究(S2-合-nt-2020-362)”,2020-2021。 [4]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地铁八号线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设防专题研究(19-0142)”,2018-2019 [5]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带专项设防研究(220226180052)”,2017.10-2018.12。 [6]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委托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土工安全互馈作用机制研究(220126190469)”,2019-2020。 [7]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影响规律及盾构法穿越适应性评价研究(220226190589)”,2018-2020。 [8]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暗挖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220226180066)”,2018-2020。 [9]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市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裂缝处理措施专题研究”,2018-2019。 [10]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的设防研究”,2017-2019。 [1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深厚层黄土-泥岩斜坡稳定性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研究”,2016-2018。 [12]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市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裂缝处理措施专题研究”,2018-2019。 [1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委托项目“断裂带滑坡稳定性与机理物理模拟试验(213026160166)”,2016-2017。 [14]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项目“山西吕梁市离石地区典型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2009-2010。 三、参与纵向与横向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2014CB744700),1400万元,2014-2018,973首席科学家助理。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人类活动的黄土滑坡响应机理与灾害预警”(41130753),260万元,2012-2016。 [3]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汾渭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综合研究”(1212010914013),360万,2009-2010(主要参与者)。 [4]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工程与活断层及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及防治技术研究”(200431881212),150万,2004-2007(主要参与者)。 [5]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西安地裂缝对地铁工程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60万,2008-2009(技术负责)。 [6]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措施专题研究”,60万,2005-2007(技术负责)。 论文一、代表性论文 [51]Qiangbing Huang*, Xiangning Jia, Jianbing Peng, e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loess-mudstone slope with bedding fault zon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123 (2019): 371–380 [50]Nina Liu, Xiaoyang Feng, Qiangbing Huang*,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nd fissure site.Engineering Geology,248 (2019) :220–229 [49]Peng, J, B. Fan, Z, J. Wu, D., Qiangbing Huang, et al.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excav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Middle Pleistocene loess slop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171 (2019) :246–258 [48]黄强兵,彭建兵,王飞永,刘妮娜.特殊地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地学前缘,2019,26(03):85-94. [47]黄强兵,姜紫看,邓亚虹,等.穿越地裂缝带地铁隧道结构分段长度优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46(02):109-117. [46]黄强兵,姜紫看,郭瑞,等.地裂缝环境下SRTP埋地管道性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9, 41(01):107-115. [45]Nina Liu, Qiangbing Huang*, Li Wang,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a ground fissure site at Xi’an, China.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82 (2018) :182–190. [44]Xingang Wang, Qiangbing Huang, Baoqin Lian, et al. Modified nishihara rheolog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2018, Article ID 4947561, 9 pages, https://doi.org/10.1155/2018/4947561 [43]Nina Liu*, Qiang-Bing Huang*, Wen Fan, Yu-Jie Ma and Jian-Bing Peng.Seismic responses of a metro tunnel in a ground fissure site.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15, No. 2 (2018) 775-781. [42]Yuan Guo, Jiale Li, Qiangbing Huang and Xiong (Bill) Yu. Effective and Safe Berming for Pavement Shoulder Maintenance in Cold Regions.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2018, 32(1): 04017020. [41]黄强兵*,马玉杰,姜紫看等.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应力和位移传递规律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45(1):144-150 [40]黄强兵,高欢,刘妮娜,等.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8,24(06):785-794. [39]闫钰丰,黄强兵*,杨学军,等.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变形与受力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26(05):1203-1210. [38]陈星,黄强兵*,刘妮娜,等.地震作用下邻近地裂缝带地铁隧道工程场地地表沉降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8,24(05):714-722. [37]贾向宁,黄强兵*,王涛,等.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37(12):2721-2732. [36]黄强兵,郭瑞,张宁,等.西安地铁临潼线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隧道抗裂设防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06):144-151. [35]王震,黄强兵*,孙晓涵,等.西安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活动趋势及危险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4(06):1676-1683. [34]Peng, Jianbing; He, Kai; Tong, Xiao,Qiang-bing Huang.Failure Mechanism of an Underground Metro Tunnel Intersecting Steep Ground Fissure at Low Ang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17,17(5):E4016006. [33]Jian-bing Peng, Qiang-Bing Huang*, Zhi-ping Hu, etal.. A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geological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urban metro construction in Xi'an, China, Tunnellin g and Undergrou nd Space Technolog y, 2017,61:12–25. [32]Nina Liu,Qiangbing Huang, Yujie Ma, et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segmented metro tunnel in a ground fissure area[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7, (100): 410-416. [31]孟振江,彭建兵,黄强兵,等.三类勘察场地地裂缝活动对地铁隧道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17(02):41-51. [30]黄强兵*,杨涛,王震,范文东.跨地裂缝地铁隧道竖向地层压力计算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08):1705-1711. [29]黄强兵*,梁奥,门玉明等.地裂缝活动对地下输水管道影响的足尺模型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S 1):2968-2 977. [28]黄强兵*,康孝森,王启耀等.山西吕梁黄土崩滑类型及发育规律[J].工程地质学报,2016,01(24):64-72. [27]孟振江,彭建兵,黄强兵等.地铁隧道相交地裂缝的破坏特征及结构抗裂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06):88-97. [26]刘妮娜,刘军涛,黄强兵等.柔性接头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的地震响应[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04):32-42. [25]贺凯,彭建兵,黄强兵等.近距离平行通过地裂缝的地铁隧道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S 2):4086-4095. [24]吴明,彭建兵,黄强兵等.小角度穿越地裂缝带的地铁隧道衬砌性状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07(17):44-49+58. [23]张茵涛,张晨,黄强兵.地裂缝对高速铁路桥梁的破坏机理研究[J].铁道建筑,2014,06:24-26. [22]Peng Jian-bing, Chen Li-wei, Huang Qiang-Bing 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 fissures triggered by underground fault activity,ENGINEERING GEOLOGY, 2013, 155: 19-30. [21]Yuan Yi, Huang Qiangbing*, Han Jie. et al..Model test of the impact of active ground fissures on metro tunnel.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 405-408: 1334-1339. [20]吴明,彭建兵,黄强兵等.改进切线模量的非线性弹性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41(04):50-55. [19]高虎艳,吴明,黄强兵.软土中注浆桩与非注浆钻孔桩受力性状分析[J].施工技术,2013,42(13):38-42. [18]唐文鹏,黄强兵*,王德志等.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及危险性评价[J].现代隧道技术,2013,50(02):20-25. [17]刘海东,黄强兵,吴明等.高速铁路桥梁45°穿越地裂缝地段的数值模拟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3,01:110-113. [16]高虎艳,黄强兵*,王德志等.西安地铁三号线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设防参数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2,49(06):128-132+146. [15]唐东旗,彭建兵,黄强兵.非饱和黄土微观结构与黄土滑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32(04):509-513. [14]胡志平,彭建兵,黄强兵等.箱型隧道30°斜穿活动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研究[J].道学报,2011,33(04):105-111. [13]黄强兵*,彭建兵,邓亚虹等.西安地铁2号线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设防参数[J].岩土力学,2010,31(09):2882-2888. [12]黄强兵*,彭建兵,门玉明等.分段柔性接头地铁隧道适应地裂缝大变形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08):1546-1554. [11]黄强兵*,彭建兵,王启耀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抗裂预留位移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S 1):2669-2675. [10]黄强兵*,彭建兵,高虎艳等.地铁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J].铁道学报,2010,32(01):73-78. [9]胡志平,王启耀,黄强兵等.地裂缝活动下分段式马蹄形隧道特殊变形缝的三维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2):2475-2481. [8]黄强兵*,彭建兵,石玉玲等.地裂缝活动对地铁区间隧道地层应力与位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0): 1525-1532. [7]胡志平,彭建兵,黄强兵等.地铁盾构隧道30°斜穿地裂缝的物理模拟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04):63-68. [6]黄强兵*,彭建兵,樊红卫等.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05):781-788. [5}黄强兵*,彭建兵,闫金凯等.地裂缝活动对土体应力与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04):903-908. [4]王启耀,彭建兵,黄强兵.西安地铁二号线地裂缝段防水设计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9,46(01):71-75. [3]彭建兵,陈立伟,黄强兵等.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51(06):1826-1834. [2]黄强兵*,彭建兵,门玉明等.地裂缝对地铁明挖整体式衬砌隧道影响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27(11):2324-2331. [1]黄强兵*,彭建兵.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04(05):979-984. 二、代表性著作 [1]《西安地裂缝灾害》,科学出版社,中国,2012. [2]《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科学出版社,中国,2017. 科技成果1)对西安地面沉降地裂缝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大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揭示地裂缝对城市地铁明挖隧道、暗挖隧道和盾构隧道影响的力学机制,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抗断抗裂结构设计荷载计算理论方法,建立了地铁工程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关键技术。 2)基于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开展了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工程影响评价,真实再现了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路基、桥梁等结构设施的变形及破坏特征,揭示了其致灾力学机理,提出了高速铁路地裂缝防治工程对策和技术措施。 3)研发了地面沉降室内模拟试验装置,针对西安黄土地区地铁建设工程遭遇凹槽型地面沉降问题,基于大型物理模拟和理论解析,揭示了地面沉降加剧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黄土地区地铁隧道穿越地面沉降的防治应对技术措施。 4)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揭示了工程开挖和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失稳及黄土滑坡的响应机制。 5)研发了用于模拟地面沉降、地裂缝和活断层等地层沉降或错动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系统,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活断层成因、工程致灾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荣誉奖励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R3) 获奖项目名称“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2012年。 2.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4) 获奖项目名称“汾渭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成因机理与减灾技术”,2016年。 3.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3) 获奖项目名称“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成因与防治研究”,2009年。 4.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10) 获奖项目名称“典型黄土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技术”,2015年。 5.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1项(R9) 获奖项目名称“高速铁路路基技术深化研究-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对工程影响与对策”,2015年。 工作经历1997.07-1998.08 湖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二队(长沙) 湖南省地矿局岩土工程(集团)公司(长沙),助理工程师 2001.07-2008.11 长安大学,助教、讲师 2008.11-2014.10 长安大学,副教授 2014.01-2015.01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