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任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副主任。2013年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曾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长期围绕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材料气-固-液三相界面演化行为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并建立了沥青轻质组分反应固化技术、集料间界面黏聚增韧技术、再生集料表面钝化稳定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学术著作7次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国际学术竞赛奖和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兼任《中国公路学报》和《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6个国内外领域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 社会职务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测试技术分会,理事;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 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委员; 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 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青年编委;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 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副编辑;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公路工程学部,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沥青材料表征分会TRB-AFK20,会员; 研究领域环境友好型道路材料:低排放沥青材料、沥青改性技术、路面养护与预养护; 功能罩面设计与应用:环氧沥青、抗滑罩面、机场道面; 工业固废高值资源化:建筑固废、大宗工业固废、道路固废; 重大工程服役行为:水工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状态智能监测; 开授课程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的10项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沥青多环芳烃识别的荧光分子探针设计及其原位分析方法,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沸石基沥青VOCs抑制剂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多重环境功效研究,项目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项目,防止滑水现象的错位堆积型机场道面抗滑磨耗层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路面预养护再生剂在老化沥青混合料中纳米级梯度扩散规律研究,项目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欧城市道路系统节能减排潜力综合评价与管理政策研究,科研骨干;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宗铝硅酸盐无机固废物相重构与转化利用科学基础,科研骨干;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沥青路面高效快速感应加热自修复技术合作研究,科研骨干; 8. 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项目,沥青VOCs协同增效吸附转化机制和高效减排技术,项目负责人; 9. 武汉理工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培育项目:道路建筑材料功能化设计,项目负责人; 10. 重大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沥青混凝土试验及技术服务,239万元,项目负责人; 论文已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94篇,3篇ESI高被引论文总被引400余次,学术成果7次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在国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顶刊《中国公路学报》发表论文4篇。 科技成果新型特种沥青功能材料结构设计与重大工程应用,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 钢渣微粉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8; 荣誉奖励师德先进个人(武汉理工大学,2018,2019); 第十六届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2018); 青年拔尖人才(武汉理工大学,2017); 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省教育厅,2014); 工作经历2023年06月-至今,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3年09-2023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造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