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经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交通运输部“特殊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材料”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首席科学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第九届理事,中国水泥协会特种水泥分会理事,交通运输部重交通公路养护材料协同创新平台理事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类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建筑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寒地区交通建设与养护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特殊地区道路工程与材料研究,在高原耐久性混凝土、特种改性沥青技术、道路功能材料研发等方面优势突出。先后主持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子题、“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解放军总后勤开放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四十余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特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已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3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制订《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GB/T 35159)》、《混凝土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剂(JC/T 2551)》等国家、团体标准规范多部,主编参编专著5部。 主持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和重点项目各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主持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学成果奖各1项。 社会职务高寒地区交通建设与养护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现代交通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西安市雁塔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长安大学侨联主席。Fuel,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中国公路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等十多个杂志评审专家,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沥青、混凝土外加剂等杂志编委,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1) 沥青基材料基因组学 材料基因组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材料研发范式,其核心在于构建材料基因与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特种环境条件对高性能沥青材料的特殊需求,从决定沥青性能的基因要素入手,揭示了沥青生产工艺、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极端环境下的沥青材料研制提供理论支撑 (2) 冰-路冻粘机理及防治技术 针对道路结冰引发的交通安全隐患,聚焦于冰与路面材料的粘附行为,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基于凝液层理论阐明了冰-路界面冻粘机制。通过开发热力融冰与主动抑冰技术,实现了道路的智能化除冰功能。 (3) 自主控温相变材料设计 针对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沥青路面病害,采用复合壳相变微胶囊技术,有效降低了沥青路面的温度敏感性。通过调控芯材相变温度,该技术可适应不同气候区域的需求,在高温地区实现路面降温,在低温地区促进路面融雪。 (4) 高原复杂环境长寿面混凝土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针对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低湿度、低气压、强紫外线的特点,通过外加剂研发,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优化,实施混凝土内养护技术、 长效防腐技术等,显著提升高原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 (5) 资源循环再生技术 针对废旧轮胎、桥粱破除混凝土、旧沥青铣刨料、工业固体废渣等的高效利用,从固废加工工艺、材料组成设计、性能表征评价以及高性能制备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升固废高质化应用。 开授课程本科课程: 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与材料 道路工程概论 生态环境材料学 研究生课程(博士): 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科研项目近几年主持科技项目: [20]海南地区高温高湿高辐射条件下新型耐久性道路沥青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海南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项目; [19]交通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陕西省科技厅; [18]苍溪至巴中高速公路项目创新技术及新型材料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项目; [17]基于凝液层理论的沥青-冰体冻粘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16]商洛秦岭生态保护区乡村公路修筑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15]海南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企业重点项目; [14]智慧隧道照明系统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13]高性能沥青材料研发,企业重点项目; [12]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11]2019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交通运输部; [10]机场跑道专用抗脱落沥青材料配套技术开发,企业重点项目; [9]东海牌沥青在海南文琼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企业重点项目; [8]长效环保既有桥梁混凝土防腐涂层关键技术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7]桥梁破除废弃混凝土再生技术与应用综合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6]高原复杂环境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5]新型融雪抑冰材料研发及应用于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4]安徽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管理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3]高寒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研究,企业重点项目; [2]山区高速公路桥隧密集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安徽省交通厅; [1]高寒地区耐久性路面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 论文最近几年来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uel》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组织编写标准多部。 近三年主要论文: [24] Y. Yao, W. Liu, H. Chen, Y. Jiao, T. Yuan, J. Wu, C. Guo, Y. Wu, Investigate the adhes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s of salty ice on bitumen surface based on the ice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kinetics and quasi-liquid layer theory,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1 (2025) 104378. [23] G. Li, C. Qi, S. Han, L. Fan, D. Kuang, H. Chen, Y. Wu, Effects of cutting temperature on the genes and fatigue properties of asphalt during its refining process, Fuel 375 (2024) 132602. [22] X. Wang, H. Chen*, D. Kuang, X. Huan, Z. Zeng, C. Qi, S. Han, G. Li, Unlocking thermal management capacity: Optimiz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shell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with controllable structure and enhanced conductivity,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57 (2024) 110836. [21] Y. Yao, Y. Jiao, W. Zhao, H. Qiu, S. Zheng, H. Chen, Y. Wu,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on the ice-asphalt adhesion strength and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nergy-balanced principle,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22 (2024) 104182 [20] G. Li, X. Wang, S. Zheng, Y. Yao, H. Chen, G. Zang, D. Kuang, Effect of gene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binders, Fuel 365 (2024) 131324. [19] H. Qiu, J. Yu, S. Zheng, Y. Yao, P. Song, H. Chen, Y. Wu,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and storage ability of silicon carbide (SiC) ceramic particles on the microwave deic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50 (2024) 17848–17860. [18] S. Zheng, H. Chen*, Y. Xiao, R. He, H. Qiu, Wa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pillary absorption in internally cured concrete with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418 (2024) 135446. [17] H. Qiu, Y. Wu, H. Chen, J. Yu, D. Kuang, Y. Jiao, P. Gao, Microwave he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mortar containing carbonyl iron powder applied to airport pavement deicing,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8 (2024) 104098. [16] H. Qiu, Y. Wu, J. Yu, Z. Wan, L. Zheng, H. Chen*, Effect of calcium-silicate-hydrate (C-S-H) nano-crystals on the hydration rate and early strength of microwave-absorbing cement mortar containing magnetite (Fe3O4) powder,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9 (2023) 39039–39048 [15] H. Qiu, Y. Wu, H. Chen*, R. Wang, Z. Han, Z. Wan, Effect of silicon carbide powder on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wave deicing efficiency of cement concrete containing magnetite (Fe3O4) powder,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92 (2023) 132005. [14] G. Zhang, H. Xia, Y. Niu, L. Song, Y. Zhao, X. Lv, H. Chen*, D. Cao,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and affected zone reinforcement for internal curing cement paste by composite microgel with nano silica,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138 (2023) 105013. [13] H. Chen, C. Ma, H. Zhang, Y. Yin, Study on skid resistance and skid-resistance durability of polymer modified cement mortar based on surface texture properti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70 (2023) 130645. [12] X. Wang, D. Kuang, H. Chen*, H. Xue, Capsulated phase-change materials containing paraffin core/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hell: Thermoregulation modifier for asphalt binder,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69 (2023) 130574. [11] H. Chen, H. Qiu, Y. Wu, D. Kuang, M. Xing, Aging resistance of SBS–SBR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materials for high altitude and cold regions, Mater Struct 55 (2022) 187 [10] M. Chen, J. Geng, H. Chen, Y. Niu, R. Wang, W. Wu, S. Zhao, Z. Zhong, Diffusion of moisture and oxygen in bitumens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Fuel 315 (2022) 123212. [9] Y. Tan, H. Chen*, R. H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kinetics model in fresh cement-based mixtures containing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based on 1H low-field NMR,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127 (2022) 104396. [8] H. Chen, M. Chen, J. Geng, L. He, C. Xia, Y. Niu, M. Luo, Effect of multiple freeze-thaw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sphalt binder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08 (2021) 125086. [7] H. Xiang, H. Xia, Y. Chen, Y. Wu, H. Chen*, M. Yan, Pavement anti-icing coating based on a functional composite of NaCl microcapsul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07 (2021) 125010. [6] M. Chen, J. Geng, H. Chen*, M. Luo, Effect of water aging on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asphalt binders using the linear amplitude sweep,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04 (2021) 124679. [5] H. Xiang, H. Xia, H. Chen*, H. Mi, Influence of moisture-curing reac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ne-component polyurethane mixtures, J Mater Sci 56 (2021) 15069–15086. [4] G. Liu, H. Xia, Y. Niu, X. Zhao, G. Zhang, L. Song, H. Chen*, Fabrication of self-cleaning photocatalytic durable building coating based on WO3-TNs/PDMS and NO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09 (2021) 128187. [3] H. Xia, X. Zhao, Y. Wu, T. Yuan, L. Song, M. Yan, F. Wang, H. Che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ntifreeze adhesive materials for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58 (2020) 119554. [2] 关博文,吴佳育,陈华鑫,等.再生骨料残余砂浆覆盖率测试及其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J].中国公路学报,2021,34(10):155-165.DOI:10.19721. [1] 郑睢宁,何锐,路天宇,徐紫祎,陈华鑫.RET/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及其混合料性能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23,53(05):1381-1389.DOI:10.13229. 主要标准规范: (1)《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国家标准,GB/T 35159. (2)《普通公路机械化湿扫抑尘技术规范》,地方标准,DB 61/T 1769. (3)《普通公路除雪技术规范》,地方标准,DB 6101/T 3176. (4)《混凝土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剂》,行业标准,JC/T 2551. (5)《路用硫化橡胶粉/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行业标准,T/CACE 007. (6)《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DB62/T 3129. 编写主要著作: (1)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 (2)高等级公路桥隧工程质量监理手册 (3)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与交通工程设施质量监理手册 (4)复杂气候环境下混凝土侵蚀损伤机理与耐久性提升技术 (5)路用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设计与施工 科技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专长特殊地区道路工程与材料研究,在高原耐久性混凝土、特种沥青改性与乳化技术、道路功能材料研发等方面优势突出,先后主持开展国家“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子题、“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解放军总后勤开放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四十余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特等奖(第一)、青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等各类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参与制订《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GB/T 35159)》、《混凝土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剂(JC/T 2551)》等国家、团体标准规范多部。相关技术成果在世界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青藏高原首条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应用,成效显著。 在教学教育方面:主持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和重点项目各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主持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学成果奖各1项。 荣誉奖励近年主要二十项科研奖励: [20]2023新型特种沥青功能材料结构设计与重大工程应用,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9]2022复杂气候环境下混凝土侵蚀损伤机理与耐久性提升技术,陕西省公路学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8]2022重交通超黏高韧薄层沥青复合路面关键技术,山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7]2021高寒高海拔长大公路隧道混凝土材料优化及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6]2021长效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防腐涂层成套技术研究,陕西省公路学会,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5]2020安徽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管理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安徽省公路学会,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4]2020青藏高原耐久性路面绿色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3]2020高海拔道路铺装品质提升与绿色建设关键技术,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2]2020路用沥青改性技术的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1]2019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技术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0]2019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9]2019复合改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8]2018复合改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7]2018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预估模型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6]2017复合式路面应力吸收层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2017西部桥梁隧道耐久性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2016湿喷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成套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3]2016大跨径混凝土桥面铺装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2016西部桥梁隧道耐久性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青海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2015沥青面层间粘层材料与评价体系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工作经历2010/11~至今,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8/12~2010/11,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7/07~2008/12,美国普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 2005/11~2007/07,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 2001/11~2005/1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