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一、个人信息: 本人201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教育改革试点班转入),同年开始攻读水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航空声呐专家马远良院士,2019年7月博士毕业加入长安大学,并于长安大学风洞实验室从事土木工程与声/光先进感知结合的博士后研究。从个人学习经历可以看出,本人的研究兴趣较宽,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低空无人机、海洋信道及公路桥梁监测领域,融合声学、无线电、光学、光纤传感等多学科技术,开展跨学科强交叉研究。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TVT、IEEE SPL、IEEE AWPL等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海装型号配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优秀博士毕业生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并授权多项发明专利。 本人的科研宗旨是: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前沿技术为目标, 以交叉融合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准绳。
二、招生信息: 本人2020年被评为硕士生指导教师,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本人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交叉创新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动手实操的能力。 目前,拟招收2025级硕士研究生共6名(已有2名保送)。硕士的招生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专业硕士)。 本人参与建设的长安大学通信感知一体化创新团队/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科研投入和实验室建设,拥有了一系列高端声学/激光/无线电/雷达设备,并在上述研究领域内累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尤其欢迎爱折腾,想折腾,能折腾的同学们进入团队,let’s have some fun in science!
微信号:Rocxy-C
社会职务IEEE会员,中国声学学会会员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本人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兴趣较宽,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强交叉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手段的多样性,比如声学、无线电、光学、光纤传感等; 二是应用场景的多样性,比如低空、海洋、桥梁。
研究方向1:低空无人机声/电多模信道传播与定位 无人机声学探测与定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组该领域内的条件建设与技术积累扎实,在该领域内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处于国内外一流水平,就业前景良好。本方向着重研究声/无线电阵列的基础理论、无人机声/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模型、融合定位方法以及探测装置的研发,受到了装发慧眼行动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完成了原型机的研发与测试,已进行了相应的产业转化。 研究方向2:海洋无线电/声信道测量、估计与建模技术 海洋深处的信息如何通过水下声信道传播到海面的传感器节点,数量有限的传感器节点如何更高效地将信息转发至海岸,是近年来海洋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主要与西北工业大学等海洋信息领域内的特色高校合作,专注于多模态信道的测量、建模以及估计,为多模态通信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本方向受到了海装配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 研究方向3:面向公路桥梁监测的先进感知理论与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起始于本人的博士后工作期间,桥梁作为大型建筑,因其处于气候变化十分剧烈的大气近地边界层内(靠近地表1000m以内的大气),会产生风与桥梁耦合振动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大气流动特性与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本方向专注于开发更高精度的大气声学剖面雷达(SODAR)以及大气风场的激光3D测量装置,同时研究如何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检测桥梁振动以及识别公路上的声学事件(路面损坏、沉降、超速、事故等),受到了国家电网科技项目、博士后基金等多个省部级项目的支持,目前已在荣乌高速部署了试验段。 开授课程本课程课程: 《离散数学》(电子信息类)(2021年至今) 《大学计算机》、《太空沙盒游戏与物理学》(公选课)(2020年) 《通信原理》(留学生课程)、《计算机硬件综合仿真》(留学生课程)(2020年至今)
研究生课程: 《雷达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 科研项目近三年来,主持项目科研经费共计300余万元,部分项目较为敏感,故不予展示。
9.校企合作项目,声阵列信号采集与模块化处理技术,2022-12至2023-12,25万元,在研 8.校企合作项目,XXX地面站三维建模,2022-01至2023-03,11万元,在研 7.陕西省青年基金,基于协方差矩阵重构的远近场混合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研究,2023~2025,在研 5.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XX环境下基于XXX的XXX定位关键技术研究,2020-12至2021-12,200万元,在研,参与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相控阵声雷达的发射波束优化及稳健干扰抑制方法研究,2020-01至2021-12,8万元,在研,主持 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博士毕业生项目,非刚性线列阵的空间干扰抑制方法研究,2020-01至2021-12,8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散射和反射界面影响下水听器阵列超指向性研究,2017-01至2019-12,24万元,已结题,参与 1.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研究,2016.09-2020.12,1900万元,已结题,参与 论文近五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0. Linear Prediction-based Covariance Matrix Reconstruction for 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SCI,2区) 9.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Using Adaptive Nulling Algorithm Without Calibration Sources,IEEE ICAS 2021(EI) 8. Adaptive Beamforming for Passive Synthetic Aperture with Uncertain Curvilinear Trajectory , Remote Sensing, 2021 (SCI,2区 TOP) 7. Focusing-Based Wideband Adaptive Beamforming Using Covariance Matrix Reconstruction,IEEE ICASSP 2021 (EI,信号处理顶级会议) 6. 基于干扰不确定集重构的相干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2021 5. An uncertainty-set-shrinkage-based covariance matrix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20 (SCI,3区) 4. 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 with Sensor Position Errors Using Weighted Subspace Fitting-Based Covariance Matrix Reconstruction, Sensors,2018 (SCI,2区) 3 . Robust Covariance Matrix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Time-Domain Wideband Adaptive beamform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9 (SCI,2区) 2. Adaptive Beamforming with Sensor Position Errors Using Covariance Matrix Construction Based on Subspace Bases Transition,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19(SCI,2区) 1. Spatial coherence of sub-arrays in spherically isotropic noise , IEEE OCEANS Aberdeen,2017 (EI,声学顶级会议) 科技成果荣誉奖励工作经历2019.08 ~ 2024.01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后 2019.07 ~ 2024.11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2024.12 至今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