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朱兴华,男,汉族,1984年10月出生,湖北宜昌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地质工程系教授,国际学生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青年长安学者”,地质工程系副主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C类责岗教授。2007年于武汉大学水务工程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13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以泥石流、黄土滑坡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工程防治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主持包括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在内的省部级项目3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EI收录论文5篇,ISTP收录论文2篇,中文CSCD收录论文27篇。 欢迎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或者水文学背景的同学报考! 社会职务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专家;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利学会流域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以泥石流、黄土滑坡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工程防治相关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① 泥石流侵蚀演进机制与产汇流过程研究; ② 堰塞坝溃决过程与灾害风险防控; ③ 黄土边坡水文过程与灾害效应; ④ 边坡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开授课程(1)水力学 40课时 本科生; (2)水文地质学 48课时 本科生; (3)工程地质学 40课时 本科生; (4)土力学 36课时 本科生; (5)工程地质原理 54课时 本科生; (6)专门工程地质学 50课时 本科生; (7)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30课时 本科生; (8)地质地貌学 40课时 本科生; (9)建筑材料 40课时 本科生; (10)地质学基础(双语) 50课时 本科生; 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矿渣型泥石流的侵蚀演进机制及汇流过程研究,2019/01-2022/12, 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2021/01-2024/12,在研参与,课题三专题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启滑机理与失稳判据,2021/01-2025/12,在研参与,课题三专题1。 (4)中央高校基金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专项重点项目: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库岸滑坡形成机制研究,2022/01-2024/12,在研,主持。 (5)中央高校基金高新技术研究培育项目:地质结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控制理论研究,2019/01-2020/12,结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沟谷型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应研究,2015/01-2017/12, 结题,主持。 (7)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沟谷型泥石流的堵溃机制及规模放大效应研究,2016/01-2017/12,结题,主持。 (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诱发机制研究,2017/01-2018/12,结题,主持。 (9)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辖区土壤含水率自动化监测系统,2016/12-2020/12,结题,主持。 (10)中央高校基金基础研究项目:基于SCS水文模型的矿渣型泥石流汇流过程研究,2016/01-2017/12,结题,主持。 论文代表性论文如下: [1] Zhu Xinghua, CUI Peng (*) & ZHANG Jinshan. Effects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 Morphology at Jiangjia Ravine,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Ital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2011, 165-172. [2] Zhu Xinghua, Cui Peng (*), Zhou Gongdan, Chen Huayong and Tang Jinbo,.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failure and sediment delivery of landslide dams in Debris Flow Channel.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2012,99, 905-913. [3] 朱兴华,崔鹏 (*),陈华勇,唐金波,邹强. 串珠状堰塞湖级联溃决对汶川地震灾区河流演化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44(4):64-69。 [4] 朱兴华,崔鹏(*),周公旦,陈华勇,唐金波. 稀性泥石流冲刷规律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2, 43, 33-39。 [5] Zhu Xinghua, Peng Jianbing (*), Jiang Cheng, et al.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ndslide dams triggered by incision of mine waste accumulation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9, 16(1): 108-121. [6] Zhu Xinghua, Cui Yifei, Peng Jianbing (*), et al. Erosion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mine waste along gullie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9, 16(2): 402-413. [7] Zhu Xinghua, Peng Jianbing (*), Jiang Cheng,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ailure Modes and Process of Landslide Dams Due to Upstream Flow [J]. Water, 2019, 11, 1115. [8] Xinghua Zhu, Jianbing Peng (*), Bangxiao Liu, Cheng Jiang, Jian Guo. Influence of textural properties on the failure mode and process of landslide dams. Engineering Geology, 2020, 271: 105613. [9] Xinghua Zhu, Bangxiao Liu, Yue Liu (*).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roughness coefficient for debris flows. Water, 2020, 12, 2341. [10] Xinghua Zhu, Bangxiao Liu, Jianbing Pe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ngitudinal evolution of the overtopping breaching of noncohesive landslide dams [J]. Engineering Geology, 2021, 288, 1-15. 科技成果荣誉奖励工作经历2013.12—至今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地质工程系 |